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改革工作 > 发展规划 > 工作动态

黄石市工业转型和升级“十三五”规划

来源:规划办             发布时间:2017-12-04

黄石市工业转型和升级“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工业作为黄石市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支撑黄石经济发展的脊梁,其发展水平是衡量黄石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关于编制“十三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在实现“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战略中的主导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黄石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全市工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黄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巨大压力,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从“地下向地上、黑色向绿色、高碳向低碳、制造向创造”转变,工业规模和发展速度实现了新突破,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再上新台阶,朝着工业强市的目标不断迈进。 

  1、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以来,黄石积极应对宏观形势深刻变化、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等诸多考验,工业经济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指标增速保持平稳持续增长态势。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997.0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十二五”年均增长10.8%;“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总产值9708.3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97.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4倍,“十二五”年均增长11.5%;“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增加值2688.9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1倍。2015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8.94%。 

  2、龙头企业带动增强。“十二五”以来,黄石加快实施企业、企业家培育工程,深入开展“双千”活动,推进企业做大做强。期间,大冶有色、华新、劲牌、东贝跻身中国企业及制造业500强;进入湖北百强企业8家(大冶有色、新冶钢、华新、劲牌、东贝、西塞山电厂、新兴管业、十五冶),其中大冶有色位居全省百强企业第4位。劲牌公司、东贝集团、新兴管业、宝钢黄石公司、三丰智能等一批企业的实力也得到大幅提升。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60家,是“十一五”末的2.6倍。全市产值过亿元、10亿元、100亿元以上企业分别达到274家、22家、3家,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116家、5家、2家。 

  3、集群发展成效明显。“十二五”以来,黄石贯彻落实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思路,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模具产业集群、化工医药产业集群、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集群、饮料食品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8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在全国同行业中已然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2015年,全市产值过百亿元产业6个,分别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产业,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化工医药,比“十一五”末增加2个。纺织服装、能源两大产业实现了规模倍增。 

  4、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十二五”以来,黄石不断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以新兴产业培育引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16.9:83.1,轻工业占比比2010年上升了3.4个百分点;传统资源产业占工业比重下降,比“十一五”下降2.34个百分点。基本上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导,以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为支撑,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5、效益质量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累计上缴税金283.14亿元,是“十一五”的1.9倍;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77.14亿元,是“十一五”的1.9倍。同时,全市工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件,湖北省著名商标102件,湖北省名牌产品73个。 

  6、项目投入持续加大。“十二五”以来,黄石通过市外引资和市内投资双管齐下,积极以高质量的投入带动高水平的发展。2015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621.9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364.1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8倍,年均增幅达到21.9%。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20余项,总投资达到1700多亿元,湖北新冶钢投资百亿元完成技术改造工程,大冶有色实施年产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30万吨光亮铜杆项目,沪士电子、奥莱斯轮胎、山力兴冶、武汉重冶、上达电子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五年来,全市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投资累计完成200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110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7、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十二五”以来,黄石牢牢抓住被列入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黄金山工业新区被列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契机。坚持“绿色决定生死”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主动关停“五小”企业367家,整治重点污染源企业460家,完成排污口污水截流145处,治理和修复开山塘口20多处,累计淘汰水泥、钢铁、煤炭、冶炼、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309.65万吨,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黄石模式”,在2015年底的院士专家行黄石站活动中,得到了工信部领导和院士专家的充分肯定。2015年全市工业产值单耗为0.41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0.56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27.69%。 

   

  (二)“十三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 

  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振兴黄石制造、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十三五”国际经济进入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西方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快速兴起,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 

  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对黄石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后期阶段,也就是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交融发展的阶段。《中国制造2025》提到的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将带动我市工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为我市工业发展引来更多的利好因素。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大区域战略。“十三五”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展开,无疑将给黄石带来发展机遇。黄石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部位,集聚鄂、赣、皖三省优势资源,是国家产业布局中的重点开发地区。作为湖北省第二个经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和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黄石辐射带动周边次级腹地增长,形成区域经济重点正逢其时。 

  从全省看:湖北作为中部大省,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后发优势,但也面临产能过剩、成本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节能降耗等,转变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推进结构性改革,加速实现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转变。 

  从我市看:“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入结构深度调整的转型期,绿色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区域间竞争合作加剧,工业经济面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多层重大任务。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仍将是黄石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规模总量不大,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工业化水平不高;二是转型发展不快,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不长;三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发展载体薄弱,工业园区功能配套不完善,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五是资源要素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因此,黄石工业经济发展要紧紧抓住“足金五年”的四大机遇,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真正把工业发展建立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在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建立在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建立在改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推动工业走内涵式和集约式发展的道路。 

  二、“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黄石列入国家首批转型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围绕“产品走向中高端”、“构建产业价值链”,以振兴黄石制造为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核心产业集群,构建支撑转型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产业平台,建立产业发展机制,打造“产业公地”;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成本竞争向质效竞争转变、从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四新经济”发展,加快实现“黄石制造”向“黄石智造”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之都,全面营造有利于新经济繁荣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战略定位 

  “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定位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之都;全力打造“五个基地”,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工业物联网产业基地。 

  (三)产业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我市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发展需求,推进企业入园发展,着力打造沿江、西部制造两个工业密集带,构建以“两区两带”为 

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形成园区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支撑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关联体系。 

  “两区”: 

  1、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打造全国第三大PCB生产集聚区、工业物联网产业基地、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 

  2、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以食品饮料为主的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两带”: 

  临江产业带—— 

  1、阳新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轻工纺织、新型建材、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鄂东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部地区品牌鞋生产基地。 

  2、西塞山工业园:重点发展以特钢及延伸加工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模具制造产业园区,建成国家知名的模具钢产业园。 

  3、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打造临港产业基地。
  西部产业带—— 

  1、下陆长乐山工业园: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黑色金属精深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铜生产加工基地和全省循环经济工业园。 

  2、铁山西部科技新城:重点发展高端工模具、铝型材加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中部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端工模具产业园。 

  3、大冶市乡镇工业园区板块:重点发展还地桥镇、保安镇、陈贵镇、金山店镇、灵乡镇、金牛镇等乡镇工业园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乡镇工业聚集区。 

  (四)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型转型、质量效益型转型、智能融合型转型、生产服务型转型、绿色低碳型转型,通过五年时间努力,全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取得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实现突破,绿色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 

  1、规模总量逐步提升。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 

  2、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到2020年,力争打造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特钢及延伸加工、铜及延伸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零部件);2个500亿元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生命健康),4个200亿元产业集群(新型建材、新能源、纺织服装、精细化工)。 

  3、创新发展实现突破。到2020年,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以上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家,壮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站规模,力争在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上取得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20%。 

  4、绿色发展卓有成效。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2015年下降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十三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重点 

  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湖北省行动纲要》,全面实施振兴黄石制造行动计划,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内涵的黄石制造,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一)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瞄准重点领域和方向,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黄石特色的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1、电子信息产业。按照“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抢占高点、发展终端”的思路,从六大板块着力推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突破性发展。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达到千亿元。
  ——印刷电路板。以现有“有色铜-铜箔-PCB-电子应用”产业链为基础,不断发力产业高端,“拉长”、“加粗”PCB优势产业链。一是积极引进产业上游铜箔、覆铜板、专用材料和专用设备类企业,不断完善和壮大PCB产业链;二是引进和发展多层板、柔性印制电路板、刚挠结合板、高密度互连积层板、IC封装基板等技术含量高的PCB产品,提高PCB产品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消费性电子、LED、汽车板等领域的渗透能力,提升黄石PCB产业的竞争力。三是要积极引进PCB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推动PCB产业绿色发展。——平板显示。把握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引进TFT-LCD显示、OLED显示重大项目,加快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在下游智能终端的应用,力争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等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一是支持PCB优势企业向平板显示领域拓展,发展显示模组等。二是围绕武汉深天马、华星光电等重大平板显示项目,引进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IC等一批平板配套项目。三是积极跟踪、引进激光显示、3D显示、互动显示等新型显示领域的重大项目。 

  ——应用电子。依托我市在工业控制、轨道交通、金融电子等领域的优势企业,结合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优势,拓展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全力发展汽车电子、交通电子、金融电子、仪器仪表等应用电子产品。 

  ——智能终端。依托我市在PCB元器件领域的优势,加强引导、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研发高端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形成产业链上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智能终端产业在黄石的聚集,将黄石发展成为承接智能终端产业转移的高地。 

  ——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抢抓国家将武汉列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引进封装测试及其配套企业,加快引进和发展开展芯片级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硅通孔(TSV)、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加快发展硅片、封装胶等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加强引线框架、合金键合线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工业物联网。积极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工业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工业物联网产业园区,推进物联网产业链发展,集中精力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加快物联网的商用研发,示范应用,创建国家级工业物联网产业基地。   

 

  2、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市场应用广、节能减排潜力大、需求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大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及新产品的研发、制造、推广与应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打造全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资源综合利用。围绕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环节,支持大江环保提升冶炼废渣回收处理技术和能力,提高废渣资源回收利用率;加快建设大冶有色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废旧电器、电子、汽车、塑料回收再利用。探索非金属矿产环保利用的新途径、新工艺,引进建设一批基于环保开发利用的项目。 

  ——节能环保装备。加快推进大冶开发区环保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园;支持山力科技建立节能环保研究院,加快“气固分离新型除尘装置”除尘技术研发应用,向环保型装备企业转型。支持徐风环保、蓝天环保、蓝天除尘等企业推广脱硫脱硝、除尘、烟气净化等先进技术,加快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持网安科技开发智能变压器、智能化开关设备等智能电网设备和产品。 

  ——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实施循环经济“2234”计划,不断做大循环经济产业。支持下陆长乐循环工业园和开发区循环经济园2个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推进非金属矿产和金属矿产2个循环利用方向发展;推广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市政垃圾、大冶有色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劲牌公司原料全产业链循环直供3种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挥新冶钢、大冶有色、华新水泥、大江集团4个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节能环保服务业。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为契机,全面推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加快实施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等重点节能工程,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纵深发展。 

 

  3、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做大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达到1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支持大冶汽车产业园建设,建立新能源汽车自主研发创新体系,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建设,为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创造条件。重点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乘用车、公交车,大力发展新能源专用车。 

  ——汽车零部件。围绕新能源汽车,加快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整车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和新型锂电池进行技术研发,形成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配套发展汽车轮毂、汽车玻璃、车用座椅等汽车零部件项目;依托中兴派能、劲锋锂能等企业,加快配套发展车用动力电池制造产业;依托三环离合器、安达汽配、奥莱斯轮胎、哈特贝尔轴承、鑫华轮毂等重点企业,积极发展汽车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产品。 

  4、新能源产业。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为契机,大力支持光能、风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以新能源电池为重点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建设一批具有黄石特色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到2020年,我市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达到200亿元。 

  ——新能源开发利用。依托晶贝新能源、西塞山电厂,有序开发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鼓励支持在城市建筑、工业企业建筑屋顶开发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光伏精准扶贫项目。积极支持湖北能源集团、中广核风电推广先进、高效、大功率的风能发电。支持生物质能资源,垃圾发电、地热开发利用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新能源装备制造。依托中兴派能、劲锋锂能新能源电池项目,加大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大力发展壮大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业;支持东贝新能源、竑光新能源、金能光伏等一批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加强产业协作配套,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二)做优做强传统产业。以供给侧改革为方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新型建材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特色冶金延伸加工产业基地,培育形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精深加工2个千亿元产业集群。 

  1、有色金属产业。推进技改提质、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延伸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铜铝冶炼技术,做强铜铝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到2020年,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千亿元。 

  ——铜产业链延伸加工。以我市压延铜箔、电解铜箔产业的快速发展,铜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为契机,重点支持大冶有色、华中铜业等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铜精深加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扶持企业做优做强。完善原料铜与下游电子信息产业间的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铜箔、铜基电子材料、优质铜杆、铜合金棒材、特种电线电缆、漆包线等铜延伸加工产品。强化铜产品电子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做强做大华中铜产业交易中心。到2020年,打造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和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高端铝型材精深加工。支持宏泰铝业、福星铝业、实美科技等铝型材生产加工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家装、建筑、汽车、船舶用铝型材,加快民用铝材向工业铝材转型,形成高端铝型材生产加工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基地。 

 

 

  2、黑色金属产业。按照“提质升级、智能改造、兼并重组”的思路,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去劣存优,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我市黑色金属延伸产业集群产值达到千亿元。 

  ——做优做强钢铁延伸加工。支持新冶钢“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值”的升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殊钢棒材、中厚壁无缝钢管、特冶锻造三大产品群,围绕高铁走出国门、页岩气开采新技术应用等机遇,重点发展以高速铁路车轴钢、精品轴承钢、高温合金、石油钻井管、航空航天高端合金和航空发动机用钢为主的高端特殊钢产品;围绕“一带一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新冶特钢、新兴管业转移发展无缝钢管、球墨铸铁管及高档板材为主的工程类用钢优质产能;支持宝钢黄石公司、山力兴冶薄板等重点企业依托武汉汽车产业高度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以涂镀薄板、精密不锈钢冷轧薄板、高档亚光彩板为主的制造用钢和以轴承及轴承坯件、紧固件为主的机械基础件。争取到2020年,打造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殊钢产业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提升模具钢产业链水平。按照“规范化、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科技化、品牌化”思路,依托我市模具产业基础和特殊钢产业优势,大力整合模具钢生产资源,推动模具钢企业联合重组,实现扶优扶强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就地改造升级一批、引进延伸一批、关停淘汰一批模具钢企业,提升模具钢产业链水平,实现黄石模具钢生产大市向模具钢制造强市转变。加快模具钢产业园区化发展,实现新建模具钢项目一律入园;支持模具钢企业增加环保投入,推进模具钢产业绿色、生态发展;支持模具钢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引导和支持全市模具钢企业发展一个共有品牌,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黄石模具钢品牌。   

 

  3、新型建材产业。按照“控制总量、调优存量、延伸下游、绿色发展”的思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行业,突破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行业,促进传统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建材产业方向发展。到2020年,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00亿元。 

  ——推进水泥行业环保转型。以华新水泥为龙头,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实施海外拓展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做强水泥工业品牌。鼓励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提升协同处置能力生产线比例,加快合理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工业废渣,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理废弃物技术,实现产品转型和环保转型。 

  ——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墙体建材,加快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端装饰装修材料、大型石材加工和中高档陶瓷制品等产品,积极推进大冶非金属产业园建设,引导骨干建材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发展绿色节能产品。促进建材产业与建筑业融合发展,以生态、环保、健康的发展定位,加快发展部品化、标准化、规模化、系列化的新型绿色节能建材产品。  

 

  (三)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按照“抓特色、强骨干、补短板、增实力”的要求,积极培育装备制造、智能模具、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推动黄石制造实现跨越发展。 

  1、装备制造产业。立足产业基础,以智能制造推广示范为引领,促进开发生产机器人及智能输送成套装备产业智能化、自动化、轻量化、系统化,创新发展数字化工厂(车间)智能制造系统,增强黄石装备制造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强、使之成为我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在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制造基地。到2020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工业机器人。重点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轴及以上关节机器人、全向多举升装配式移动机器人、视觉及激光导航AGV自导引小车、智能数控焊接夹具及焊接机器人、柔性多功能机械手、具有可追索与二次剔除先进技术的包装机器人;具有自主充电、自主导航、人机和谐交互的服务机器人;机器人零部件生产线。 

  ——智能输送及其他智能设备。重点发展填补国内空白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发动机装配无人化工厂和汽车全自动柔性装配线等关键装备,攻克具有高精度的伺服系统、自适应加工控制、实时识别与跟踪监控、在线高精度检测和信息物理系统技术(CPS)等核心技术,融合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与数字化仿真设计、虚拟制造、3D打印等先进技术,形成企业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高端数控装备。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高性能数控金属成型与切削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进一步增强成套化能力。 

  ——智能工厂(车间)。加快数字化基础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采用“互联网+产品+服务”的智能制造新模式,突破三维虚拟现实平台、EMS信息化管理系统及软件、基于机器人的在线检测系统、数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并产业化。 

  ——仓储物流自动化系统。加快建设高层立体货架、高速穿梭版及转弯堆垛机、智能分拣、仓储业高速EMS自行小车输送和信息化管理系统。 

  ——智能设备集成。重点发展汽车涂装、焊装、冲压和总装四大工艺生产线集成;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加工数字化车间系统集成;发动机缸盖压铸数字化车间系统集成;冶金、轻工、农机、食品、医药、建材等行业智能物流输送系统与机器人系统集成。 

  ——高端农机装备。重点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依托国拓重工、神牛拖拉机等,着力开发大中马力轮拖、高端联合收割机、农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化农机设备,提升农机装备化水平,推进农机装备现代化。 

  ——冶金装备。重点发展涂镀层加工装备,依托山力公司,以产品大型化、柔性化、高效化、清洁化、节能化、智能化为方向,开发专用集散式信息控制技术、控制锌花技术和改善控制板型等关键技术,研究高效多级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热镀锌25万吨级以上、彩涂板12万吨级以上涂镀层加工成套装备,开发高强钢(超薄、超厚电工钢及不锈钢)生产成套装备,开发热镀铝锌带钢和热镀铝锌硅稀土合金带钢生产成套装备。 

  ——建材装备。以华新集团为骨干,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成套生产装备、自动化包装设备等,开发新型原料预均化技术、低环境负荷原料利用技术、新型助磨剂生产技术、悬浮预热与预分解技术、新型高效除尘和噪声防治技术,提高智能化、清洁化、节能化水平。 

  ——高效换热交换装备。抓住国家军事现代化、能源发展及节能减排的机遇,提升设计、制造能力,研究新工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核心元器件等核心技术,以迪峰、中海、斯瑞尔等企业为依托,加快车船用散热器项目建设,形成水电机组换热冷却系统产品系列。 

  ——高效节能制冷压缩机。以东贝为依托,以节能、节材、环保为方向,以高效节能制冷压缩机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小型化压缩机、汽车用空调压缩机,打造国内最大的压缩机生产基地。 

  ——电力智能化控制装备。以网安公司为重点,发展远程控制高压无功补偿装置;以金雀电气为重点,发展数字化预付费控制系统,完善专用芯片性能,形成经济规模。 

 

  2、模具制造产业。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群发展、延伸发展、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五大发展原则,大力推进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按照特色鲜明、相对集中、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布局要求,创新运营模式,加快模具特色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市模具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模具下游终端产品产值达到400亿元,打造中部地区智能精密模具生产基地,实现从“中国挤出模具之都”到“中国模具之都”的跨越发展。 

  ——挤出模具。支持挤出模具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巩固现有产业优势基础上,通过产业链条的“上下延伸、左右拓展”,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提升现有木塑、异型材、铝合金、不锈钢等挤出模具的品质和制造水平,着力引进、扶持、培育一批上下游产业企业,推动模具材料、模具制造、模具装备、终端消费品产业的协调发展、延伸发展,进一步提升模具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巩固挤出模具全国领先地位。 

  ——智能化模具。重点引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注塑、压铸、冲压模具等精密、智能化模具行业。注重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智能技术、智能测控装置的推广应用,加快3D打印在高端智能化模具的研发与创新,带动高效、精密、高性能模具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推进模具产业全产业链向智能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 

 

  3、生物医药产业。以“创新引领、高端集聚、特色鲜明、壮大规模”为发展主线,以特色园区及平台建设为抓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汇聚国内外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和要素资源,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工程,重点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到2020年,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生物提取制造基地,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现代中药。以劲牌生物、三九制药为龙头,发挥飞云制药、威仕生物、卫材、燕舞等企业在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等领域的积累优势,实施大品种战略,大力推进重大中药创新成果的系列化开发与产业化;支持引进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难病等中药新药及新剂型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高效粉碎、提取、分离等中药制药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中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国内知名的中药种植、深加工、物流配送基地。 

  ——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以远大医药为龙头,打造全球最大的牛磺酸生产基地;以芳通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的甾体激素药物中间体双烯醇酮醋酸酯生产基地;以世星药业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的大环内酯类合成抗生素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抗生素发酵、合成技术原料药,加快应用现代技术生产高效低毒的广谱抗生素;以法姆药业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的别嘌醇生产基地;壮大抗艾滋病、抗癫痫病的医药中间体规模,延伸双烯、淄体激素原料药黄体酮等下游产品 

  ——生物医学工程。以恒丰、湖北健身为龙头,实施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智能化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牵引系列、中药熏蒸系列、热疗系列、电磁疗系列等健康产品,引进和扶持女娲医学工程等企业做大做强医用针、医用管袋、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器材,打造先进医疗器械特色产业;以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先进医疗成套设备产业化为核心,积极引进生物疫苗、基因工程产品、组织干细胞工程产品等企业,努力建成国家级生物医学工程产业高地。 

  ——化学制剂。依托朗天、欧立、黄抗、灿禾药业等制剂领域的龙头企业,重点研制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生物制剂、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   

 

  4、纺织服装产业。按照向上延伸辅料、横向繁荣品种、向下发展配套的思路,从推进高端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塑造等方面入手,构建高端产品主导、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能力强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到2020年,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00亿元。 

  ——做优做强服装业。支持美尔雅、美岛等龙头企业升级发展,积极培育龙马制衣、罗姆尼服饰等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产品个性化、定制批量化、流程虚拟化、工厂智能化、物流网络化,实现从代工到自主品牌培育的转变,加快运用互联网+,通过价值链重构、快速响应市场积极融入微商、网购等新的营销消费模式,着力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服装企业走入国际市场,在海外建立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逐步提升企业发展空间。 

  ——改造提升纺织业。坚持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依托立丰纺织、远东麻业、力特隆纺织等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清梳棉、自动络筒机,粗细络联、无梭织机以及织造、染整、提花、绣花等自动化设备进行改造,大力推广紧密纺、嵌入式纺纱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拉长纺织服装产业链。发挥黄石利达纺织针织面料资源优势,延伸成衣终端产品;扩大顺富纺织的织造规模,向上延伸棉纺,向下拓展水洗、服装,构建纺、织、服装一体化产业链,打造中部“牛仔之都”。以宝加鞋业、浙联鞋业为依托,拉长产业链条,建设阳新制鞋基地。完善产业配套,谋划建筑用膜结构材料、汽车用纺织品、防火阻燃面料等安全防护用纺织品。 

 

  5、食品饮料产业。进一步延伸食品饮料产业链,坚持突出龙头带动,完善产业链条;突出品牌战略,拓展发展空间;突出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食品饮料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饮料酿酒工业。以建成全球保健酒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建设劲牌公司生命健康产业园、毛铺基酒建设二期等项目,把“中国劲酒”打造成为中国保健酒第一品牌。围绕劲牌公司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扶持配套产业,全力支持劲牌拓展保健食品业务,打造世界一流健康食品企业;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无糖啤酒、保健啤酒。以青啤和华润啤酒为依托,开发中高档啤酒,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档次。千方百计扩大“珍珠果米酒”生产规模和市场影响,大力发展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蔬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谷物饮料,打造具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 

  ——特色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依托特有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具有黄石特色的风味食品、功能食品、旅游食品和绿色食品,着力打造以大冶灵溪、大冶真有味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开发调味品、水果罐头、泡菜三大产品群,培育核心品牌灵溪豆豉,天天红蜜桔片等产品,鼓励开发水晶萝卜、绿壳蛋、千张皮等系列农副产品深加工。 

  ——粮食与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引导和支持玉亮面粉、楚香鱼面和九味食品等重点企业,通过品牌输出、战略合作等形式,着力打造我市粮食精深加工的统一品牌,实现品牌、标准、标识、信用体系的统一运作;支持富川油脂、新冠科技、灵香御醋等一批特色企业快速发展,推进特色品牌建设,打造黄石风味新名片。 

  ——畜禽肉类及水产品加工业。以联海集团、雨润食品为龙头,重点抓好肉类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项目,提高肉类产品的深加工比重;发挥地方特色产品优势,积极发展松花皮蛋、咸蛋等禽蛋冷冻延伸产品。重点抓好黄金湖、保安湖等湖泊资源水产品深加工系列项目。 

 

  (四)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方向,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着力打造综合服务、大数据、创业、研发、检测、电商交易、人才技能培训等七类服务平台,培育2家国家级服务平台,5家省级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平台整体规模和服务功能。

  ——综合性服务平台。大力支持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阳新县、下陆区、铁山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市、县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服务中心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服务资源,建立联动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环节、全领域、深层次的服务。 

  ——大数据服务平台。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云上黄石”建设,深度整合挖掘我市数据资源价值,大力发展数据服务、数据存储、数据挖掘等业务领域,加快推动大数据应用创新,全面带动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为“黄石智造”提供支撑。发展大数据和云服务产业,引进一批大数据和云服务企业,在重点行业领域形成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的新型服务产业集聚。积极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提高对鄂东南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实施工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目标,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新业态。通过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创业服务平台。贯彻落实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支持县(市)区政府、开发区、大型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支持发展创业创新工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创新平台,积极打造孵化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为新企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长提供支撑。大力支持黄石众创空间发展,争创国家级服务平台,培育发展湖北青年科技孵化器、黄石光谷联合、黄石新宇科技等一批省、市级创业平台。 

  ——研发服务平台。发挥有色、新冶钢、华新等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湖师、理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础作用,积极对接武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科研院校面向市场提供第三方研发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将研发中心剥离成为具有科技研发功能的服务企业,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检测服务平台。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认证等服务。加强特钢、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检验检测服务,支持国家特殊钢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成检查验收,培育发展湖北博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电商交易服务平台。深化电子商务在大宗商品、优势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性电商交易平台。大力支持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渤海商品交易所鄂东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发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不断完善在线支付、信用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功能,增强其服务要素集聚及辐射带动功能。鼓励大型骨干生产企业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引导中小企业借助自建网络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业务。 

  ——人才技能培训平台。加强产业发展与大中院校、职业学校无缝对接,鼓励各类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我市电子信息、大数据、物联网、模具钢、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开设专业课程,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培训,有目的的提升各类新型人才整体素质,培养一批“黄石工匠”。着力开辟优秀技工的上升通道,完善技能人才的职称评定制度与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大力评选表彰杰出技能人才,树立工匠精神先进示范。探索建立信息精准流畅、市场运作灵活的技能创新协同项目研发平台,并筹建实训基地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充分发挥各类专家的才智优势,促进企业项目与人才工作深度融合,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四、“十三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发展工程,激活产业创新发展动能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为技术研发、转化等提供平台、法律、管理、贸易等咨询和服务。积极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先进的研究机构和团队开展交流合作。 

  二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研究落实财政、投资、金融等政策,支持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工程化研究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推动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开发推广专精特新产品。积极落实首台(套)配套奖励政策,对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 

  三是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支持企业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加快培养符合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四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大众创业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进一步抓实招商引资。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增量与质量并重,进一步激发社会创业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将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主要战场,推动招商项目向园区集聚;将商会作为“以商招商”的桥梁、纽带,加快异地商会建设,大力发展商会经济;以电子商务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培育新业态、新主体,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为发展培育新增长点、挖掘新动力。 

  (二)实施技改升级工程,加快企业技改提档升级一是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的,围绕智能工厂、节能降耗、服务化转型等发展重点,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进行改造。鼓励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引导企业加强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环节的技术产品应用,将企业应用新技术设备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调整、品牌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 

  二是充分利用新业态新模式。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行业领域,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强化企业技术改造与互联网技术的充分结合,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改造方案,转变管理方式、营销模式,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寻求企业新的增长点。实施产业链延伸与升级,着力突破技术改造面临的技术、制度瓶颈,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三是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加强工业投资监测分析,研究制定工业投资指南,编制发布年度投资导向计划,引导社会资金等要素投向。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创新资金投入模式,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加强准入管理和产能预警,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入,抑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强化技术改造基础工作,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完善技术改造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 

  (三)实施两化融合工程,加快推进“制造+互联网”转型一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着力提升宽带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支撑能力,促进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在制造行业的深入应用。组织开展工业云服务创新试点,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测试验证、检验检测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工业云生态系统。加快开发和应用工业大数据,推动建设服务于工业企业的黄石工业云平台。 

  二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开展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大力发展新型生产制造方式,推动企业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模式,推动互联网应用从销售环节向生产制造全过程拓展。 

  三是加强两化融合贯标体系建设。深入推广“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加快推进贯标试点工作。分行业、分领域遴选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两化融合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企业。鼓励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全面提升全市两化融合水平。 

  (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进工业绿色转型。 

  一是积极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支持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制造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行动,促进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绿色园区,以黄石黄金山工业园区国家低碳示范园区和黄石国家铜及铜加工示范基地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进一步提升各园区产城融合紧密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 

  二是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积极对接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保政策,推动工业企业从源头防治污染。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重点环节,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鼓励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健全高耗水行业用水限定指标和新建企业(项目)用水准入条件,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节水技术和产品的推广使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三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全流程绿色化改造,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开展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创建一批全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动工业企业从源头防治污染,实施清洁生产技改,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强重点行业环境保护,实施大气污染物削减工程,焦化、工业炉窑、煤化工、工业锅炉等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推动工业节水,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提高用水效率。 

  四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有序实施城区重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防止新增落后产能。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施差别电价等政策,促进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五)实施品牌制造工程,强化工业质量品牌建设一是加快提升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品牌意识,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创新能力及品牌竞争力。针对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及轻量化产品转变,向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产品转变;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产品信息化、智能化、舒适化水平,使产品研发创新与国内、国际化市场接轨。 

  二是加强工业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企业质量诚信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步伐;完善品牌创新机制,推进多元化运营模式,扩大产品宣传,提升优秀企业和知名品牌的知名度。 

  三是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加快推广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在线质量检测控制等具有两化融合特征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引导企业学习实践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和现场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集群开展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平台、质量和效益提升模式等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全市工业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例会制度和“大工业”协调机制,有效协调、推进、落实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相关工作。分解“十三五”期间工业发展任务,逐项明确牵头单位,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有效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2、强化规划联动。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规划布局,制定全市区域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做好开发区以及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工作。抓好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围绕工业结构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前瞻性规划并建设一批能源、交通、物流、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 

  3、完善考核评估。明确规划各项指标的职责分工和发展阶段,实施中期评估并对发展形势做出预测,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保障目标的完成。跟踪考核重大项目,加强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考核监督工作。加强规划任务管理,及时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效果进行精确评估,对各项任务的推进、实施进度进行责任主体考核,保障各项任务的顺利推进。 

  (二)强化产业发展精准施策 

  1、推进产业发展“6+N”模式。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实施“专门机构+产业规划+产业联盟(工业协会)+产业基金+服务平台+龙头企业+N个园区和企业”的“6+N”推进机制,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具有黄石特色的绿色低碳现代工业体系。 

  2、实施产业精准配套。坚持项目建设优先,找准切入点,开展针对性招商,突出以商引商,推动主导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依托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搭建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公共平台,健全行业企业服务体系,在信息、人力资源、法律、财税等方面给予指导,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快产业园区的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开发区和重点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3、打造黄石“产业公地”。提升园区建设理念,从“靠政策、行政化、硬基础”的要素模式上升到“靠制度、融合化、软环境”组成的驱动模式,从简单的产业集聚向企业、工人、文化、金融、平台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规划引领、做强载体、招大引强、做优平台、创新机制等方面,加快园区提档升级,突出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功能、商务商贸功能、公共服务功能。 

  4、实施企业壮大工程。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创业园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更多小微企业上规模、树品牌、抢市场;做好“小升规、新进规”工作,着力扶持在细分行业中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具有高成长性的“小巨人”企业加快发展,促进一批较强潜在优势企业尽快发展成为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不断稳定和壮大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三)完善财税金融政策 

  1、优化财政资金使用。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用好产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在振兴黄石制造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4000万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扶持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输送成套装备产业、模具制造、模具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积极争取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重大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出资产业基金,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加大对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自主创新等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市国资公司、众邦公司、城投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设立生物医药、模具钢、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加强重点产业投融资支持。引导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创新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开展贷款和租赁资产证券化试点,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优先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在境内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外资、社会资本对工业的投入。 

  3、强化中小企业资金扶持。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行业性中小企业互助基金,为工业企业提供过桥还贷资金、短期周转资金。积极探索开展出口退税、保单、仓单以及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规范发展股权质押贷款。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 

  (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并落实“东楚英才计划”,重点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对创新、创业人才给予扶持政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黄石企业进行奖励。鼓励高校和职业学校与制造业企业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和培训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和实用型人才。加强企业家培训,提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工业战线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建立良好的人才梯队。 

  2、加快产学研用联动。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各类创新平台,引导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落户黄石实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设立研发机构,集聚高端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开展重点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完善项目绿色通道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收费、处罚管理行为,加大对损害企业利益和阻碍企业发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强化工业集中区和重点工业企业的治安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抓好交通、供电、通信以及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基础。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功能配套和项目承载能力,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安排用于符合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的先进制造项目,优先保障省、市重点项目用地需要。鼓励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进入专业园区集聚发展。 

  3、开展服务企业活动。深化服务企业的“双千”活动和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联系制度,构建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作用,着力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打造涉企综合服务平台,组建小微企业服务联盟。健全完善企业运行和风险监测平台,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新趋势和新问题,积极落实应对措施。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