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天麻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震颤。可单味使用,如研末冲服,也可配伍其他中药入方应用。
钩藤:能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其有效成分钩藤碱等具有镇静、降压、调节中枢神经等作用,对特发性震颤也有辅助治疗效果,常与天麻等配伍用于治疗该病。
地龙: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作用。地龙中的蚓激酶等成分可能对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有益,可用于特发性震颤的中药复方中。
针灸治疗
选穴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结果选取相应穴位。常用穴位如百会、风池、合谷、太冲、曲池、外关、阳陵泉、三阴交等。例如,百会穴可升提阳气、醒脑开窍;风池穴能疏风清热、醒脑开窍、通利头目;合谷与太冲相配,合称 “开四关”,有调和气血、平肝息风的作用;曲池、外关等上肢穴位可调节上肢经络气血,缓解上肢震颤;阳陵泉、三阴交等下肢穴位则对下肢震颤及整体气血调节有帮助。
针法操作:一般采用毫针针刺,根据穴位的不同特点和病情的轻重,确定针刺的深度、角度和留针时间。在针刺过程中,可适当运用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手法来调节经气。通常留针 20 - 30 分钟,每周可进行 2 - 3 次针灸治疗。
推拿治疗
部位及手法:主要针对颈部、肩部、上肢、下肢等部位进行推拿。常用手法有揉法、滚法、按法、拿法、推法等。例如,对上半身进行推拿时,先用揉法、滚法放松颈部、肩部及上肢肌肉,然后用按法、拿法重点刺激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紧张、减轻震颤的作用。对下肢则可采用类似手法,对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重点操作。
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强调个体化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案。不过,中医治疗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到明显效果,且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结合西医等其他治疗方法共同发挥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